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省域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将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长学制的逻辑原点,通过优化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新时代职业教育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具体实践,提升人才培养适切性和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树立集成改革思维,省域统筹推进一体化布局
一是从办学模式上,优化、丰富人才供给结构,形成多学段、多样化衔接人才培养网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长周期接续培养的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向本科延伸,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扩大高水平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覆盖面,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相关专业,形成高质量培养职业本科层次人才的要素能力和资源有效配置方式。探索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基础上,接续本科阶段培养,面向初中毕业生探索实施中高本“3+2+2”人才培养。
二是从内涵建设上,按照专业大类分类推进长学制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建设与课程改革。针对各地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改革合力等问题,从省域层面进一步优化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和战略定位,分专业组建由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共同参与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共同体,整合优质资源,凝聚改革合力,深入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教材资源开发、一体化评价机制建设等,推动形成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新生态。
三是从服务面向上,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区域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作用,构建区域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共同体,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链条内,通过一体设计、贯通培养、技术技能累积,探索全过程在同一设区市范围内开展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响应、精准赋能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养地方留得住、用得好、能扎根的高层次复合型核心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区域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构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深度匹配的产教对接共促新格局。
(二)优化职普融通能效,提供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撑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长学制应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定位,在遵照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点和长学制人才培养特性,融合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形成有别于普通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教学难易程度,科学设置学业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强化中高衔接融通。破解中高分立,关键是要推动高职院校与职业本科介入前置。职业本科在长学制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实现人才培养全方案设计、全过程参与。为此,应建立常态化师资下沉机制,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和质量监督,强化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学校应按照向高校输送人才的标准,着重夯实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技能基础,为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学习动能。
三是实施过程质量监测。建议由职业本科牵头,与合作中职学校共同实施学业质量监测。对身体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应将身体素质纳入监测范围。过程监测结果作为学生转段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结果未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转段标准的,取消转段资格,可自主参加面向中职的单独考试招生,根据成绩相应录取到其他高校。
(三)彰显产教融合特征,增强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
产教融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特征。新阶段的产教融合,将由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开始逐渐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开启我国探索中国特色产业融合制度的新篇章。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应从顶层设计角度,嵌入产业发展,与产教融合机制建设、载体打造和育人模式做系统化结合,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的适应性。
一是统筹优化长学制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从省域角度,立足新发展格局构建和数字化改革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应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地区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形成“增、调、稳、退”的试点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和专业。遴选若干紧贴全省或区域中长期规划的重点产业集群中的急需紧缺专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前瞻性布局,重点支持与优势产业集群匹配度高、地方政府支持有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作为新申报试点,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呼应、产业结构相匹配、老百姓需求相适应的建设布局。
二是推进行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深化产教对接,强化行业、企业系统参与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共同制定中高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推动省级科研部门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专业大类标准研究,实施长学制人才培养标准和教材开发,形成省域范围内长学制系列化专业教学标准。
三是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产教融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县域产业学院等载体建设,与新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开展适应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以长学制模式开展现场工程师等专项人才培养,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造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地方、产业紧密互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本土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端化定制、高规格培养和高质量就业。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激发长学制改革动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政府牵头的工作推进机制,搭建工作平台,整合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力量,共同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各培养主体应联合成立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同推进工作,定期交流,共同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二是明确相关政策。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项目退出机制,兼顾严肃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合作高校不得无故取消或调整长学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另一方面,对已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学校,可根据招生完成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当年招生指标。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的学校,建议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设置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一体化人才培养所需的项目支持。
三是加大本科供给。优化普通本科院校的供给数量和供给结构,通过政策引领、项目示范、评价驱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更优的本科院校参与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以职教本科为增量,通过加快补齐职业本科教育短板,组建一批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的长学制人才培养合作,最大限度保证职业教育类型教育,保障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成才之路。
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目标表述中有两个“显著跃升”,即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是职业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当前,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亟须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贯穿渗透至职业教育全方面、全过程,以系统思维推进制度设计、价值引领与模式探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